查看原文
其他

小薇访谈|蒲俊杰:十三年写一本书

2016-04-26 重庆大学



不知道蒲俊杰是谁?
他是重庆大学的一名“青椒”,是同学们眼中的“男神”,在新闻学院开了两门课,一门是大学语文,一门是基础写作;在全校开了一门通识课,讲授《写作》。他曾以文科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过重庆大学“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”二等奖。
他是诗人,不仅自己热爱写诗,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爱上诗歌。
他还是作家,用13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——《逐影》,它无腰封,无序言,无名家荐语,亦无趋附潮流之心。这本书是对过往所作的一次告别仪式,是一本“只能看到生活的影子”的书。
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逐影》马上就要和大家见面啦,今天我们就和他——重庆大学青年教师蒲俊杰博士一起聊聊读书那些事儿。
《逐影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

Q&A
1.您说这本书是“看到生活影子的书”,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来自四川农村黑娃,其中是不是有您的影子呢?蒲俊杰:黑娃身上有我的一些影子。我们都来自农村,都是泥巴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“野孩子”。我们都曾倔强得像“一颗脆弱的石头”,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一段不可缩减的距离。

Q&A
2.您在作品里表达了对于农村和城市怎样的认识?蒲俊杰:在这部小说里,我想表达的东西很多。其中一个就是有关农村和城市的关系。在小说中,滋养黑娃长大的农村世界是完整的。它背后的文化结构塑造了黑娃的个性与气质,给他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一种“粗野的”力量。这种“粗野的”力量进入城市(上海)之后,慢慢被消磨殆尽。黑娃自然不甘看到自己的生命力日益衰败,试图通过对文学的呼喊来“对抗”城市,以此重新积聚力量。    在前面描写农村的部分笔触很慢,情绪也很饱满;在黑娃走入城市后,叙事节奏明显加快,情感不断减弱。地理的变化还触发了小说人物心理、性情的转变。黑娃从笃定、安静变为躁动、不安。    当然,小说也不是一味褒扬农村贬低城市。城市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伤害了黑娃的纯真,但同时也迫使黑娃重新认识自我,直面整个现代世界,使之最终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。    农村与城市,无所谓谁好谁坏。对于二者的关系,小说也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这是抛给读者去思考的问题。

通过文字倾听内心的声音

Q&A
3.这本书的创作大概经历哪几个阶段呢?蒲俊杰:大致有三个阶段。大一大二期间开始写作此书。我2003考入上海同济大学,大一大二时经常在通宵教室写作。那时写下28万字,删掉25万后剩下3万字。研究生期间,将原来那个3万字的版本扩充到8万字,这个文本便是《逐影》的雏形。到重庆工作后的最近两年完成此书。我想通过这本书给自己一个交代,跟过去做一个告别仪式。

Q&A
4.在创作过程中会有中断的经历么,如何调整呢?蒲俊杰:大的中断是大三大四,和读博士期间。这两个时期我很少写作此书。小的中断发生在创作过程中。写不下去的时候,我就会搁笔,通过看电影,看别人的诗歌,或者深入社会生活来调整自己的写作状态。

Q&A
5.你希望这部小说能给读者带来什么?蒲俊杰:如果我的小说能给读者带来哪怕一丝的感动,就是成功。当然,我也有更多的期待,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通过我的文字去倾听他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学生所画蒲老师素描

读不进去“大部头”不一定是坏事
Q&A
6.老师在上课中有提倡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史,那您的阅读史对这次的写作有什么影响?蒲俊杰:每个人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“写作阅读史”,尤其是对于有志从事写作的人来说,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“写作阅读史”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伴随每个人的成长而延伸、拓宽。《逐影》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历时13年。13年间,我的“阅读史”不断变化,为《逐影》在小说形式上的突破提供了某种可能。换言之,“阅读史”越厚实,当下的写作越有张力,越容易创新。
Q&A
7.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,很多同学都表示静不下心去看大部头了,这种现象您怎么看?蒲俊杰:“大部头”里的东西不全是好东西,没有静下心去读“大部头”并不完全是坏事。同时,对那些极具思想价值的“大部头”,我们要学会怎么去读它们。首先需要培养我们理性反思批判的能力,带着问题去阅读,想想那些“大部头”反应了怎样的时代问题?作者又是如何在其中回应这些时代问题的?作者的这种回应方式对今人处理现实问题有何借鉴意义?其次,对某些“大部头”给我们抛出的问题,一时半会不能得到解答时,把这些问题悬置起来,让它在身体里多停留一些时间、慢慢发酵,好读书“不”急于求甚解,进一步增强感受力与理解力。
Q&A
8.在阅读方面您对同学们有哪些建议?蒲俊杰:首先要多读书,多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,多读所学专业的经典著作。其次,读书应该与写作统一起来。读与写是分不开的,每个人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“写作阅读史”,为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横纵坐标,努力建立自己的语言特色、写作风格。此外,对他人的文字,应抱以“同情之理解”的态度,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客观,进而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温度。

祝愿每个同学都能通过阅读,找寻到更多的生活的可能性,充实自己、完善自己,过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。

采访: 王子路 茅羽瑶照片:受访者本人提供、《重庆大学报》指导:张婧编辑:鲁雪瑞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